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在望江村第一书记离任座谈会上的告别讲话

尊敬的各位父老乡亲、同志们:

仲夏时节,我站在村口的望江亭前,看着层层稻浪在晨光中泛起粼粼波光,耳畔传来”突突”作响的农机作业声,鼻腔里充盈着新翻泥土的芬芳。三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老支书李有田递给我的那碗姜茶的温度,至今仍在掌心萦绕。此时此刻,即将作别这方浸润着汗水与希望的热土,万千思绪如江潮奔涌。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在望江村第一书记离任座谈会上的告别讲话

一、以党建铸魂,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驻村伊始,面对村党组织”三会一课”记录不全、党员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我们以”五基三化”攻坚行动为抓手,创新推行”田间党课”“云端党日”。记得去年秋收时节,在金黄的稻田里,78岁的老党员张德顺拄着拐杖讲述他1958年带领村民修水渠的故事,湿润的眼眶映照着飘扬的党旗,让在场的23名青年党员深受震撼。

三年来,我们培育了5名”双带”能人党员,发展7名90后入党积极分子。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从2019年的12.6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287万元。这组数字背后,是党员王建军带头试种50亩富硒水稻的担当,是预备党员陈晓燕连续三个月驻守菌菇大棚的坚守。

二、以产业筑基,绘就强村富民新图景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面对传统水稻种植亩均收益不足千元的困境,我们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把脉问诊,将1200亩低产田改造成”稻渔共生”示范基地。去年夏天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中,驻村工作队与村民在齐腰深的水里抢修田埂的场景,至今仍在村史馆的影像墙上定格。

通过”三变”改革,我们整合闲置土地680亩,引进3家农业龙头企业。去年”望江红”脐橙首次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单季销售额突破800万元。返乡青年李志强创办的竹编工坊,带动42名留守妇女人均增收1.2万元。这些变化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哲理。

三、以民生为本,书写幸福生活新答卷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记得初到村里时,看到孩子们要步行5公里到镇里上学,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建成寄宿制村小。去年教师节,当听到三年级学生王小雨用普通话朗诵《少年中国说》时,我深切感受到教育扶智的力量。

三年来累计改造危房37户,新建饮水工程5处,硬化道路21公里。特别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组建的”红色代跑队”累计服务群众2600余人次。这些看似平凡的民生小事,恰如春雨润物,滋养着党群关系的根系。

四、以生态为笔,勾勒山水田园新画卷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早年无序采砂导致的江岸塌陷,我们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如今3.5公里生态护岸旁,白鹭翩跹的景象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去年栽种的800亩碳汇林,预计十年后可实现碳汇交易收益超百万元。

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中,我们保留古宅23栋,修复明清古码头2处。今年清明,台胞陈先生返乡祭祖时,看到修旧如旧的祖宅潸然泪下。这种对历史文脉的守护,正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底蕴。

五、以文化为魂,续写乡风文明新篇章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我们挖掘出尘封的《望江船工号子》,组织老中青三代村民在文化礼堂传唱时,84岁的号子传承人赵大爷颤抖的双手紧握话筒,让流淌百年的文化基因重新跃动。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三字经”,设立”道德积分超市”,评选”最美庭院”42户。村民自发组建的舞龙队,在全县民俗展演中勇夺金奖。这些文化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临别之际,万千感慨化作三声感谢:

感谢这片土地的慷慨馈赠。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望江村的每寸土地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那些与乡亲们顶着烈日丈量土地的日子,那些为项目审批奔波于部门之间的日夜,那些在防汛抗旱一线坚守的时分,都已熔铸成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感谢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不会忘记李大娘悄悄放在驻村干部宿舍门口的时令蔬菜,不会忘记养殖户老周在产业分红大会上的喜极而泣,更不会忘记孩子们在新建篮球场上的欢笑声。这些温情的画面,绘就了新时代干群关系的生动画卷。

感谢奋斗征程的艰难玉成。面对土地流转的纠纷调解、产业转型的阵痛期、疫情防控的大考,我们始终牢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嘱托。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锤炼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劲。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虽然即将离开,但望江村的发展永不停步。新规划的冷链物流中心即将动工,数字乡村试点项目正在申报,返乡创业园已入驻企业5家。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望江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以郑板桥的诗句与大家共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愿我们永葆为民初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望江村的壮丽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