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年乡村振兴工作总结以及2025年工作计划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耕地保护

1.严格耕地保护,务实粮食安全根基。2023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全市现状耕地面积572.55万亩,较2020年现状耕地面积570.386万亩增长2.1645万亩,增加率为0.38%,连续三年实现耕地面积净增长。2024年国家下发的年度变更调查图斑正处于核实处置阶段,预计实现耕地保有量连续四年净增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488.19万亩(不含预调出、预调出待整改),大于“三区三线”划定的487.12万亩,完成保护目标任务。

2.坚持稳定总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年初印发《关于分解下达2024年度耕地恢复任务的通知》《关于下达2024年度补充耕地任务安排的通知》,将年度耕地恢复任务和补充耕地任务分解下达至各县区。今年6月,结合“大占补”政策变化,印发《关于推动开展耕地恢复补足耕地缺口工作的通知》,组织县区进一步摸排2024年度内各类建设项目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等需占用耕地情况,同步梳理各类耕地流出图斑、恢复潜力图斑等,落实到具体地块。截至目前,全市耕地流入约2.4万亩,其中完成新增耕地指标入库4571亩。

(二)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宅基地用地保障

1.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坚持在土地资源上优先配置。年初印发《关于2024年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安排的通知》等文件,将用地指标1949亩分解下达至各县区,强化市级统筹,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用地倾斜。贯彻《安徽省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办法》,农民建房用地应保尽保,不受指标限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乡村振兴。

2.规范设施农用地备案,助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截止12月5日,全市年度系统备案设施农用地208宗,总面积103.5公顷,占用耕地53.09公顷。其中养殖用地86宗,总面积68.5公顷,宗数占比41.35%,面积占比66.18%。

(三)绿美江淮行动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年乡村振兴工作总结以及2025年工作计划

1.打造“高颜值”绿美珠城,量质并重推进造林绿化。在 “ 市、县、乡 ” 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造林空间,2024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4408.2亩、森林抚育52462.3亩、封山育林20077.8亩、退化林修复9658.1亩。以点带面推进建设绿美村庄6个、绿美乡镇2个,新建市级农田林网示范片10个,市级义务植树基地18个,推动城乡绿化提档升级。

2.打造“高价值”绿美珠城,做强产业兴林新特色。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大户+林农”经营模式,成功申报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1个,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林下经济发展示范项目2个,累计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0.42万亩。积极组织花卉苗木企业申报2024年“惠企平台”,兑现花卉苗木产业扶持政策奖补资金200万元。

3.打造 “ 高质量 ” 绿美珠城,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出台《XX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编制《林业碳票项目方法学》,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碳票设计方案39个,评选形成我市独具特色的碳票设计方案。在林地面积和森林资源总量(全省第15位)不占优的情况下,发行了全省单笔数额及质押贷款额度最高的两张林业碳票,共计交易金额2550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工作亮点

(一)多措并举推进耕地恢复,压实压紧耕地保护责任。

将耕地恢复工作纳入XX市局党组会周例会重点工作清单,专题调度。采取向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发送“工作提示函”等方式,交底数、交规则、交任务。建立调查、耕保、执法工作协同配合机制,实时信息共享,整改完成后,同步通过变更调查。成立四个包保小组,按照“专人包保+具体图斑地块”压紧压实责任。拟定耕地恢复计划,具体到日,实行“日统计+周通报+周调度”推进机制,未按计划完成的,约谈县区分管领导、乡镇主要领导。

针对国家下发年度变更调查监测图斑,按照耕地保护“一盘棋”、“算好大帐”方式,分类型、分时序制定切块任务,优先整改永农中非耕地、近年流失优质耕地和临时用地使用到期占用的大块耕地。压实各县区耕地恢复责任,市级、县区、乡镇、技术支撑单位全程全天候深入田间,捡漏一批、即可恢复一批、工程恢复一批,对标对表,锚定实现稳定耕地净增加8000亩目标片刻不放松。

(二)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深化林业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