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在这次办学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与大家分享我在办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主题是 “让每个生命向阳生长”。在教育这条波澜壮阔的道路上,我们都在不断探索、前行,我也希望通过这次交流,能与大家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始终秉持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教育是点燃火种的事业,而非填满容器的过程。这就如同我们点燃一支蜡烛,它便能照亮一方小小的天地,而不是将其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容器里,限制它光芒的绽放。基于这样的信念,我的办学主张可以概括为 —— 以 “生命教育” 为核,以 “共生共长” 为径,培养 “有根、有魂、有力” 的新时代少年。接下来,我将从办学理念、实践路径以及育人目标这三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我们的办学主张。
一、办学理念: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拥有无限的潜力等待被发掘,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像春风唤醒沉睡的种子一般,将他们内在的力量激发出来。基于此,我们主张构建 “三生” 理念。
(一)尊重生命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常常看到唯分数论的影子,仿佛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我们深知,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情感需求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为此,我们建立了 “心理预警 – 个性疏导 – 成长跟踪” 的全周期关怀机制。通过定期的心理测评、班主任与学生的深度交流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警。一旦发现问题,专业的心理老师会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疏导,帮助他们排解压力、解决困惑。并且,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持续跟踪,确保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激发生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我们通过课程超市、项目式学习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努力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 “生长点”。课程超市里,开设了各种类型的课程,从科技创新到艺术修养,从传统文化到体育运动,应有尽有。孩子们可以像在超市购物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课程。而项目式学习,则让学生们在实际项目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三)赋能生活
知识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要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将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融入日常教学中。例如,我们开展了校园种植活动,学生们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生物知识,还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明白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的道理,真正理解了 “知识何以改变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活教育’。” 我们努力让校园成为生命拔节的沃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二、实践路径:构建 “三位一体” 育人生态
有了清晰的办学理念,更需要坚实的行动支撑。我们从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家校协同这三个维度推进,构建 “三位一体” 的育人生态。
(一)课程改革 —— 从 “标准化” 到 “个性化”
我们构建了 “基础 + 拓展 + 实践” 三维课程体系。
在基础层,我们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聚焦核心素养。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推行 “30 分钟精讲 + 15 分钟探究” 高效课堂模式。在 30 分钟的精讲环节,教师将重点知识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在 15 分钟的探究环节,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在拓展层,我们开设了 “创客空间”“非遗工坊” 等 30 门选修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 “创客空间” 里,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利用 3D 打印、编程等技术,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在 “非遗工坊” 中,学生们学习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实践层,我们积极与社区、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每年开展 “72 小时社会服务计划”。学生们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走进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企业文化。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发展 —— 从 “单兵作战” 到 “共生共荣”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成立了 “教师成长学院”,实施 “青蓝 – 骨干 – 名师” 梯队培养计划。新入职的教师与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骨干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同时,我们为骨干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鼓励他们向名师迈进。
其次,我们推行 “弹性坐班制”,设立 “创新教学基金”。弹性坐班制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安排时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创新教学基金则鼓励教师积极研发特色课程,开展教学创新实践,为教师的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
最后,我们建立了 “跨学科教研共同体”。不同学科的教师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共同探讨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这种方式,让经验共享成为常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家校协同 —— 从 “孤岛” 到 “群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为了加强家校协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我们开发了 “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实时共享学生成长数据。家长可以通过平台,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考勤情况、心理状态等,实现了家校信息的无缝对接。
每月我们都会举办 “家长工作坊”,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校园管理。在家长工作坊中,我们会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进行培训,分享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教育理念。同时,我们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校园管理,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
我们还设立了 “家庭科学教育奖”,表彰践行科学育儿的家庭典范。通过这种方式,树立榜样,引导更多的家庭重视科学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育人目标:培养 “三有” 时代新人
我们心中的理想教育,是要培养出 “有根、有魂、有力” 的时代新人。
(一)有德行根基
我们通过 “每日微公益”“传统文化节气课” 等活动,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每日微公益” 活动,鼓励学生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公益小事,如帮助同学解决学习问题、随手捡起校园里的垃圾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传统文化节气课” 则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传统节日和节气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
(二)有智慧能量
我们不唯分数,但求思维。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成长,我们建立了 “学习力评估模型”,从批判思维、创新意识、信息素养等多个维度动态评价学生的成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例如,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学会如何获取、筛选和利用信息。
(三)有担当力量
我们创设了 “校园自治委员会”,实行 “学生校长助理” 制度。在 “校园自治委员会” 中,学生们自主管理校园事务,如组织校园活动、维护校园秩序等。“学生校长助理” 则协助校长参与学校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培养领导力与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成为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
各位同仁,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不能按照固定的模式生产出千篇一律的产品;教育而是农业生态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着自己的生长节奏和规律。作为校长,我愿做一名 “园丁”,以敬畏之心守护成长规律,以创新之志回应时代变革。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浇灌、精心培育,校园里的每一株 “幼苗” 都能向下扎根,汲取养分,向上生长,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