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 工作要求,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统筹处理好考 试、作业、日常评价、质量监测等方面关系,完善义务教育评价 体系,科学合理安排考试,规范我校教育教学行为,切实降低学 生考试压力;准确把握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功能特点,引导深化课 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 成长,特制定**学校如下考试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学 校育人方式改革,坚持学生为本,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全 面、终身发展的考试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学校考试的规范性和有 效性,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考试压力,切实发挥好考试对教 与学的检测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习惯、形成能 力,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 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 二、主要措施
(一)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按照“义务教育学校(除小学一二年级外)每学期组织一次 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 中考试”的要求,每学期组织开展期中、期末考试各一次。不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九年级在总复习阶段, 根据需要适当组织 1~2 次模拟考试。
(二)规范命题,确保试题质量。
期中、期末考试试题的命制要坚持高标准,确保严密性。试 题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还要 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 现素质教育导向,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防止试 题难度过大。试题内容与难度不超出现行教材和国家课程标准。
(三)重视过程体验,推行等级评价。 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观,综合考虑学生 学科考试成绩与其他表现,科学全面评价学生。不断完善学习过 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采用课堂观 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 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 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 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期中、期末考试,学生的成绩均以等级呈现,不以任何形式 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不将考试结果在各类家长群传播。不按考 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教师要运用考试 结果精准分析学情教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辅导,科学 研判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 学效果。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指导管理。
学校要通过例会、教研、备课和家长会等途径组织师生、家 长认真学习,理解和掌握考试管理的目的意义。同时,成立考试 管理领导小组,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亲自担任组长,主管教学业 务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考试、命题等具体工作的指导 与监督落实。 (二)强化责任分工
各年级、各教研组要认真总结我校前期举行考试的做法和经 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关 于加强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加强统筹管理,确保我 校落实双减政策措施的考试管理制度全面部署、系统推进、整体 落实。
(三)强化经费支持
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创造条件,为推进我校落实双减政策措 施的考试管理制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要充分认识到落实双减政 策措施的考试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人员投入、经费使用、绩效 评价上把落实双减政策措施的考试管理制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 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强化监督落实
1.将“考试管理”纳入学校教育常规管理,把考试管理工作 情况作为对学科教研组、班级以及学科教师教学常规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各年段要加强考试全过程管理,每学期期初要对学生 考试作出规划,加强各学科组考试统筹协调,合理确定各学科考 试次数,做到学生学习可跟踪、可监测、可评估,逐步建立各科 考试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
2.严禁将教材习题与教辅习题作为考试题的替代品,严禁把 完成教材习题与教辅上的配套习题作为考试。各年级要特别关注 不能正常完成教材习题的学生,及时组织教师对不能按时完成教 材习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帮助和辅导并调整作业量,做好培优辅 差、学困生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