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推进会校长讲话:四大支点撬动教改:从师德突破到质量提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教育同仁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召开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推进会,目的就是要找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以师德建设为起点,撬动教育教学全面提质增效。调研显示,我们在作业设计、课堂效率、课后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这些都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息息相关。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从师德师风建设这个根本抓起。

刚才,我们已经通过问题通报、案例警示、制度解读等环节,对当前师德师风建设状况有了清醒认识。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以师德突破撬动教改全局,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第一支点:师德根基固本强基——从规范走向内化

师德建设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之所以把它作为第一支点,是因为只有筑牢师德根基,才能为教育改革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师德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规范缺失,而是规范内化不足。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对”双减”政策理解不深,仍然存在变相加重学生负担的行为;一些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作业设计”一刀切”现象明显;还有一些教师过度依赖经验,课堂创新意识不强。这些问题的本质,是师德规范尚未真正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因此,我们必须从三个层面强化师德建设:

制度规范层面:我们更新了师德评价标准,建立了”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确了”八要八严禁”行为准则,特别是对变相加重学生负担的行为划出了红线。每位教师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范,守住师德底线。

专业发展层面:师德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专业素养。教学质量不高本身就是师德问题。因此,我们要把”精准施教、精心育人、精细服务”作为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价值认同层面:最高的师德是将教育理想内化为自觉追求。我们要引导教师从”要我守师德”向”我要守师德”转变,真正认同教育的核心价值,以育人为最高追求。

第二支点:教学模式转型升级——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跨越

教师角色的转型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支点。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必须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学向科学的研究型教学转变,这是撬动教育改革的第二个支点。

调研发现,我们在课堂教学效率上存在明显差异,智慧教育手段运用率低于预期目标15%,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科学的研究和系统的设计。要解决这一问题,我提出”三变三升”的教学转型路径:

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效率提升:打破”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树立”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要从”我该教什么”转向”学生需要什么”,从”我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变革,教学质量提升:从单一的讲授型教学转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提高智慧教育手段的应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实现精准教学、个性化指导,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变革,教学效果提升:从单一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学情分析机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一个教学决策都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这种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教师价值的重塑——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经验的依赖者转变为教育的研究者。这正是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必然选择。

第三支点:课程资源创新优化——从”一刀切”到分层精准

作业和课程资源的优化创新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支点。调研显示,我们在作业分层设计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些学科存在”一刀切”现象;课后服务课程创新性不足,未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作业和课程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只有实现从”一刀切”到分层精准的转变,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我提出”三精”课程资源建设策略:

精准设计作业:变”统一作业”为”分层作业”,既要保证基础性,又要体现挑战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学习任务和成长空间。我们将建立年级备课组联动作业审核机制,确保作业设计科学合理、梯度明确。

精心组织教学:变”统一教学”为”多元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特别是要提高智慧教育手段的应用水平,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精细课后服务:变”看管型服务”为”发展型服务”,将课后服务打造成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通过这”三精”举措,我们将实现减负与提质的有机统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这也正是”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量,而是通过提高教育质量,让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成效。

第四支点:评价监督机制重构——从管控走向激励

评价监督机制是确保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支点。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将师德规范和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撬动教改的第四个支点。

过去,我们的评价监督往往侧重于管控,重惩戒轻激励,导致一些教师产生畏难情绪。新时代的教育评价应当是激励性的,既要严格规范,又要激发活力。为此,我们将打造”四位一体”的评价监督新机制:

目标导向的师德评价机制:将”双减”要求纳入师德评价体系,建立师德档案,实行”周自查、月考评”的动态管理。特别强调对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考核,确保师德建设与教育质量提升同步推进。

多元参与的监督反馈机制:设立”阳光直通信箱”、建立家长监督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督网络。师德责任书将上传至监督平台,接受家长监督,形成全方位约束。

结果应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师德师风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直接挂钩,既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激励,也对违规违纪行为实行”零容忍”,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专业发展的成长支持机制:设立教师专业发展基金,组建名师工作室,建立教学改进共同体,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系统支持,使评价监督不仅是规范行为,更是促进发展。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机制重构,我们将形成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评价监督体系,既能规范教师行为,又能激发教师活力,推动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各位老师,”四大支点撬动教改”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我们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从师德突破到质量提升是一条必由之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筑牢师德根基,推动教学模式转型,创新优化课程资源,重构评价监督机制,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