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教学交流分享会,校长总结发言:守好教育初程,遇见更好的自己

新教师教学交流分享会,校长总结发言:守好教育初程,遇见更好的自己

各位青年教师、各位同仁:

金秋的校园里,香樟叶叠着暖阳,丹桂香漫过走廊,今天我们把各位新入职的老师聚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帮大家更快站稳讲台、摸透教学节奏,更想让大家在这个特别的 “成长驿站” 里,真切感受到融入校园大家庭的暖意与前行力量。

刚才听了几位新老师的教学分享 —— 有初次带班的忐忑,有设计课堂的巧思,也有解决学生问题的心得;还有各部门负责人从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给出的细致指导,看着大家眼里的热忱与期待,我既欣慰,也想和大家聊几句心里话。

一、锚定 “三个维度”,筑牢教育初心的根基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找准方向、扎稳根基,这就离不开三个维度的进阶与沉淀。

1.从 “职业” 到 “事业”:把讲台变成理想的土壤

选择当老师,或许最初是一份职业选择,但真正走进课堂、面对学生的眼睛,你会发现:职业是安身立命的基石,而事业是承载理想与价值的航向。我常和老教师们聊,咱们站讲台,从来不是 “完成工作” 那么简单 —— 如果只把教学当任务,课上得再多也只是重复;但把教育当事业,每一堂课都该是倾注心意的匠心之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亟待滋养的独特生命。

这份跨越,不是靠一句口号,而是藏在课后反复修改的教案里,藏在课间蹲下来和学生谈心的耐心里,藏在看到学生进步时由衷的喜悦里。希望大家在日复一日的教学里,慢慢找到这份 “把小事做进心里” 的热爱,让职业长出理想的模样。

2.从 “教书” 到 “育人”:让知识带着温度传递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千百年来的古训,在今天依然指引着我们的教育方向,但更需要我们赋予它新时代的内涵:老师不只是 “知识的搬运工”,更该是 “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曾有位退休的老教师跟我说:“我们站上讲台,教的从来不是冰冷的课本,而是一个个鲜活、有思想、有未来的生命。” 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所以大家备课的时候,别只琢磨 “这节课要讲哪些知识点”,更要多问自己:这个知识点能帮学生培养什么能力?我的引导能让学生学会怎样面对困难?甚至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会不会成为某个孩子重拾自信的力量?教书是责任,育人是使命,两者并肩,才是完整的教育。

3.从 “个体” 到 “团队”:在同行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教育从来不是 “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就像咱们校园里的梧桐树,单棵树难挡风雨,成片林才能撑起浓荫。学校为大家搭建的 “师徒结对”,不只是 “师傅带徒弟” 的形式 —— 师傅递来的备课笔记上,写着他多年的教学心得;集体备课时同事争论的某个教学环节,藏着不同的思路与巧思。

别害怕暴露自己的 “不足”:向师傅请教 “怎么管住调皮的课堂”,收获的不只是技巧,更是 “以生为本” 的理念;和同事吐槽 “这节课上得很糟”,得到的不只是安慰,还有 “下次可以这样调整” 的实用建议。记住,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 “独自摸索” 的孤独,只有 “一群人一起向前” 的温暖。

二、聚焦 “三个关键”,加快专业成长的脚步

青年教师最宝贵的是朝气与潜力,想要把这份潜力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能力,就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1.关键在 “学”:让学习成为日常的习惯

大家正值青春,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这是你们的优势,但优势不用就会慢慢流失。希望大家能做到 “四向学”,把学习变成像 “每天备课” 一样自然的事:

向书本学 “理论底色”—— 别把课程标准当成 “任务” 来读,要琢磨 “核心素养” 怎么落地:比如语文课教《背影》,不只是讲段落大意,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亲情与责任;数学课教几何,不只是算面积,还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这些都需要从教育专著、课标解读里找方向。

向课堂学 “实践智慧”—— 多去听老教师的课,不光听 “知识点怎么讲”,更要观察 “学生走神时他怎么拉回注意力”“遇到突发问题怎么化解”。去年有位新老师,坚持听了五个月的课,笔记本上记满了 “李老师用故事导入新课”“张老师让学生当小老师讲题”,后来她的课不仅学生爱听,还成了年级里的 “示范课”,这就是 “听课学来的成长”。

向学生学 “真实需求”—— 课后别着急走,多和学生聊两句:“这节课哪个地方没听懂?”“你觉得用游戏学单词好不好?” 学生的真话,往往是我们改进教学的 “金钥匙”。有位老师就是因为学生说 “应用题太抽象”,才开始用生活里的例子讲题,后来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提升。

向榜样学 “教育品格”—— 咱们学校的王老师,三十年如一日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帮学生梳理早读重点;刘老师即便发烧到38度,也坚持把课讲完才去医院。他们身上的 “坚守” 与 “热爱”,是比任何教学理论都珍贵的 “活教材”,学他们的品格,比学技巧更重要。

2.关键在 “练”:让实践成为成长的阶梯

光有理论不够,教学能力终究要在课堂上 “练” 出来,就像学游泳,光看教程不下水,永远学不会。

要敢 “试错”—— 刚上讲台,谁都有 “翻车” 的时候:可能是一堂课没掐准时间,最后习题没讲完;也可能是某个知识点讲得太抽象,学生眼神里满是困惑。别慌,把每一次 “失误” 都当成 “升级机会”:没讲完就总结 “下次要提前留 10分钟练题”;学生听不懂就调整 “下次用动画演示”。练得多了,自然就会越来越顺。

要肯 “磨课”—— 重要的课、难讲的课,一定要多磨。去年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有位老师准备《光合作用》这节课,前后推翻重写了6版教案:第一次觉得 “太枯燥”,就加了学生动手实验;第二次觉得 “实验环节乱”,就和师傅一起设计了 “小组分工表”;最后连课件里的每张图片、每个提问的语气,都反复琢磨。最后她不仅拿了奖,更找到了 “让理科课有趣” 的方法,这就是 “磨课磨出来的能力”。

要愿 “担责”—— 别觉得 “学校的活动和教学无关”:带一次校园读书节,能锻炼你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的能力;参与一次家校访谈,能更懂家长的期待、更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去年有位新老师主动承担 “家长课堂”,讲怎么帮孩子培养阅读习惯,后来家长反馈 “更信任老师了”,学生也更愿意和她沟通 —— 这些 “额外的责任”,其实都是成长的 “加分项”。

3.关键在 “思”:让反思成为进步的推手

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不是课后草草的 “回想”,而是带着问题的深度复盘,是连接 “实践” 与 “成长” 的桥梁。

课后要 “即时反思”:这节课学生举手积极吗?为什么讲到某个知识点时没人回应?是问题太难,还是我没讲清楚?下次可以怎么调整?有位年轻老师发现,自己的数学课上总有学生悄悄玩橡皮,反思后才明白,不是学生不认真,而是自己一味讲公式,少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后来她每次课都带教具,让学生拼一拼、算一算,课堂氛围立刻不一样了。

阶段要 “总结反思”:每个月、每个学期结束,都给自己列一份 “成长清单”:这个月我尝试了 “小组合作教学”,效果怎么样?学生的成绩有没有变化?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比如有位老师期末总结时发现,自己 “批评学生太多、鼓励太少”,下学期就改成 “每次批评后都给改进建议”,后来学生不仅更听话,还更愿意主动问问题了。

更要 “本质反思”:有时候我们会陷入 “只看分数” 的误区,这时候就要停下来想:这节课除了让学生考高分,还能给他们什么?教 “垃圾分类”,不只是让学生背知识点,更要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教 “团队合作”,不只是让学生完成任务,更要让他们学会包容与责任。只有常反思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才能不偏离 “育人” 的初心,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各位新老师,教育的 “第一站”,或许会有初登讲台的紧张,会有应对课堂突发情况的迷茫,也会有找不到教学节奏的困惑,但请记住:学校永远是你们的 “后盾”—— 遇到困难,教务处的同事会帮你梳理教学思路;感到疲惫,工会的伙伴会给你温暖的关怀;想要进步,身边的师傅和同事都是你的 “引路人”。

希望大家能在 “三个维度” 里扎稳根基,在 “三个关键” 里加快脚步:把每一次备课都当成 “打磨作品” 的认真,把每一次和学生的互动都当成 “心灵对话” 的真诚,把每一次遇到的难题都当成 “突破自我” 的契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能在教育这条路上,遇见更专业、更温暖、更闪闪发光的自己。

最后,祝愿各位新老师在咱们这个校园大家庭里,收获成长的喜悦,感受教育的幸福,和学生一起,一同书写满是温度与成长的教育篇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