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三月
目 录
1.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1)
2.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5)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20)
4.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28)
5.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31)
6.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35)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学习《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一书,分7个专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216段。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把基层基础夯实。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短板,夯实基层基础。《摘编》第一专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深刻论述。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深刻指出,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基层治理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县级党委是一线指挥部,要集中精力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要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要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善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
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纵观各国治理实践,如果社会治理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整个社会也可能陷入动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聚地。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他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基层治理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重要转变。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基层治理的规律性认识。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列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发挥好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显著优势。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办好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显著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坚持以街镇、居村为重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落地,使基层有更多精力和能力做好服务管理和保障民生工作。要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更好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摘编》第二专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要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关键要抓住以下四点。一是要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二是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三是要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四是要抓组织,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而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要调整和完善不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下去,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把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尽量交给与老百姓最贴近的基层组织去做。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要增强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发挥好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方面的作用。要推进服务办理便捷化,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办理环节,加快政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共享,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不能见物不见人。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