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书记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讲话: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老师们:

大家好!

近期政府工作报告振奋人心,其中关于 “三农” 工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容,与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探讨如何从报告中汲取力量,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撰写相关学习体会时,把握两个关键原则十分重要。

一是紧扣中心。我们学习会议讲话,必须紧密围绕学习内容。就像学习会议精神时,围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这一主题,从精神要义、创新势能、为民情怀和硬核实力四个维度深入挖掘,全面展现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这不仅传达了对 “三农” 工作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 “科技赋能、产业富民、治理增效、人才强基” 的核心理念,既符合国家大的导向,又贴近我们乡村基层的实际情况,对我们开展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也要时刻紧扣乡村教育发展这个中心,思考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的理念,培养出更多对乡村发展有用的人才。

二是善用写作技巧。报告采用 “引言 — 主体 — 结语” 的经典结构,主体部分以 “深悟精神要义、聚合创新势能、厚植为民情怀、淬炼硬核实力” 四个板块展开,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每个板块又通过 “分论点 + 具体措施 + 目标愿景” 的形式呈现,使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在语言运用上,引经据典,如 “如履薄冰”“不畏浮云遮望眼”“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枫桥经验” 等,增添了文化底蕴,提升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大量运用比喻与排比,像 “以科技为犁、创新为种、融合为水”“让物联网成为新农具,大数据成为新农资,云平台成为新农活”“让农民鼓起‘钱袋子’,挺直‘腰杆子’,绽放‘笑脸子’” 等,这些生动的表达,不仅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还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报告指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把 “三农” 工作贯穿于全局工作之中、落实到各项举措的细微之处,这就像吹响了 “三农” 工作奋进的号角。我们教育工作者虽不在农业生产一线,但我们肩负着培养乡村未来建设者的重任,也要始终保持 “如履薄冰” 的危机感、“时不我待” 的紧迫感、“舍我其谁” 的使命感,以知识为犁、教育为种、创新为水,深耕乡村教育沃土,让新质生产力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做好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的大文章。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工作方向。

一、深悟精神要义,锚定强农兴农新坐标

(一)立根铸魂明方向

会议精神如北斗指路,为农业现代化标注时代坐标,同样也为我们乡村教育指明方向。我们教师要有 “不畏浮云遮望眼” 的定力,深悟 “农业新质生产力” 的深意;以 “如履薄冰” 的危机感、“时不我待” 的紧迫感、“舍我其谁” 的使命感,在教育工作中扛起培育乡村人才的责任担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传递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为乡村发展努力学习的志向。

(二)固本培元强根基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要践行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这需要农业领域的努力,也需要我们教育的支持。我们要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韧劲,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农业科技的兴趣,为未来农业发展储备人才。比如,我们可以在科学课、劳动课中融入种业知识,让学生了解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性,为农业芯片强筋壮骨贡献一份启蒙力量;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他们明白 “望天田” 变身 “吨粮田” 背后的科学道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构建智慧农业体系相关知识的初步认知,让学生明白 “会种田” 升级为 “慧种田” 的趋势。

二、聚合创新势能,激活农业现代化新引擎

(一)科技赋能强筋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要紧紧围绕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教育中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科技创新为帆,以绿色生态为舵,在学校开展科普活动,构建 “学研用” 协同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了解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让物联网成为学生眼中未来新农具的概念,大数据成为新农资的雏形,云平台成为新农活的想象。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让无人机变身学生眼中的 “农田卫士”,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跨界融合开新局

我们要在教育中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培养跨界融合的思维。就像在农业发展中要念好 “山海经”,唱好 “融合戏” 一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了解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文化调研,让他们明白如何将 “土特产” 变身 “金招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 “小农户” 对接 “大市场” 的过程,为未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培养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三、厚植为民情怀,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产业富民促发展

我们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关注乡村产业发展、关心农民生活的情怀。通过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明白产业富民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如何通过知识和努力,帮助农民鼓起 “钱袋子”,挺直 “腰杆子”,绽放 “笑脸子”。比如开展 “我为家乡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的活动,激发学生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智慧的热情。

(二)治理增效焕新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在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可以通过法治教育、品德教育等课程,引入 “枫桥经验” 等乡村治理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乡村治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通过学校的数字平台,让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乡村事务模拟管理,实现孟子所说的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为构建充满活力的善治格局培养未来的参与者。

四、淬炼硬核实力,锻造现代农业新铁军

(一)强基固本铸铁肩

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奠定基础。通过培训、教研活动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成为农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知识学习到实践能力,从创新思维到品德修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未来投身现代农业发展铸就坚实的肩膀。

(二)完善制度保底线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要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育质量。运用现代技术,比如 “数字孪生” 技术打造智慧管理系统,让制度 “长牙”、纪律 “带电”、执行 “生威”。通过科学的管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老师们,“农,天下之大业也。” 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以 “朝受命、夕饮冰” 的使命感,“昼无为、夜难寐” 的紧迫感,践行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的赤子情怀。在乡村教育这片广袤田野播种希望,于阡陌之间收获幸福,共同谱写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时代华章,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