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发言:课堂革命浪潮下,“满堂灌” 为何 “稳如泰山”?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

今天这场会议,重点聚焦于课堂教学相关事宜。在当下,教育部门全力推进课堂改革,大力倡导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一时间,各类新颖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课改领域的专家们频繁发表见解,各类教学研讨会也接连不断地召开。不少学校更是将 “互动课堂” 纳入教师考核的关键指标体系。

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到日常课堂中,便会惊觉,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一项针对全国 300 所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大约 85% 的日常课堂,依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满堂灌形式。这就不禁让人深思,在改革呼声如此高涨的情形下,满堂灌教学为何能持续站稳脚跟?其背后反映出了深刻的教育现状。众多一线教师在私下交流时会坦诚表示:“那些获奖的公开课,看起来确实精彩,但在日常教学中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一位拥有 15 年教学经验的资深数学老师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满堂灌才是最贴合实际教学需求的方式。教师条理分明地讲解知识点,板书规整有序,学生专注听讲并认真记笔记,这样的课堂,效率最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最为扎实,远非那些华而不实的所谓‘先进’教学模式可比。”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满堂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屹立不倒?又为何大多数教师依旧钟情于这种看似 “过时” 的教学方式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其一,满堂灌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堪称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从这一维度来看,满堂灌的高效性毋庸置疑。以一节 40 分钟的课程为例,若采用探究式教学,或许连一个知识点都难以讲解透彻。比如初中物理课程中的 “欧姆定律”,倘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归纳总结,至少需要三节课的时长,而且极有可能许多学生连最基础的规律都无法归纳出来。但要是教师直接进行讲解,15 分钟就能将概念、公式以及基本应用阐释清楚,剩余时间还能安排几道例题用于巩固练习。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哪种教学方式更为有效,答案不言而喻。一位初三语文老师曾无奈感慨:“我也期望能开展那种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表达的课堂,但现实不允许啊!教室后面挂着高考倒计时的牌子,我哪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慢慢摸索?” 这就是现实,在升学压力的笼罩下,满堂灌的高效性是其他新型教学模式难以企及的。

其二,满堂灌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更为适配。

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班级规模普遍在 50 至 65 人左右,部分班级人数甚至更多。在这样的环境中,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切实有效地开展。设想一下,在一个 60 多人的班级里,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会出现怎样的场景?课堂瞬间就会变得嘈杂无序,如同菜市场一般。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许还能认真参与讨论,然而更多学生则可能趁机闲聊,或者各自为政。教师根本无法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更为关键的是,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成绩优异的学生或许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整节课都一无所获。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就曾坦言:“我尝试过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成绩好的学生抱怨浪费时间,成绩差的学生依旧一头雾水。最终,我只能重新回归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至少这样能够保证基本的教学秩序与效果。”

其三,满堂灌并非人们所认为的那般刻板僵化,实际上,它是一种成熟的教学艺术。许多人对满堂灌存在误解,觉得就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但事实上,出色的满堂灌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一堂高质量的满堂灌课,教师会精心规划教学环节,讲解过程逻辑清晰、条理分明,重点难点突出,所选用的例题也会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教师会通过巧妙提问、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会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绘声绘色的描述,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还会适时穿插一些趣味性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听得全神贯注,知识记得牢固,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真正意义上的满堂灌,并非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搭建起通往知识殿堂的高效桥梁。”

所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应盲目地摒弃满堂灌教学模式,而是应当思考如何将其优势与新型教学理念巧妙融合。

例如,在以满堂灌为主的课堂中,可适时融入探究式教学的元素。在完成基础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者自主探究。以历史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先通过满堂灌的方式,梳理清楚历史事件的脉络、背景以及主要影响,随后抛出诸如 “如果这个历史事件中的某个关键人物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历史将会如何演变?” 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此一来,既确保了知识传授的效率,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针对大班额的现状,教师也能够巧妙借助满堂灌的优势来化解部分难题。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让全体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然后依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布置分层作业。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安排一些拓展性、探究性的任务,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资源,作为满堂灌教学的有力补充。

此外,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制定教学改革政策以及考核指标时,也应当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满堂灌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因其传统就将其边缘化,而是要鼓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在满堂灌教学中能够展现出高超教学艺术,切实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教师,同样应当给予认可与奖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改革朝着更加务实、高效的方向迈进,让各类教学模式在教育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