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日党课讲稿:文化思想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一、从六个方面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

如何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揽新时代文化建设全局,鲜明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开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文明、文化提出了大量富有创造性的论述。从现实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当今,我们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成败至关紧要。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文化领域开拓进取,取得了大量成效。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坚持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以高度的文化自主性、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扎根中国历史文化沃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研究并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第五,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理解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华文明自然延伸的结果。

第六,习近平文化思想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新时代是一个需要文化自信并且能够铸就文化自信的时代。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起源、文化本质、精神文化生产发展规律、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无产阶级掌握和巩固文化领导权,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理论。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语言、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美学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句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富于创新、意义重大,深刻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文化建设,领导全国人民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

主题党日党课讲稿:文化思想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在文物保护领域,举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党抢救保护文物的例子。《赵城金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版汉文大藏经北宋《开宝大藏经》的复刻本。元代,赵城广胜寺僧众苦于当地没有大藏经,便从当时的燕京(即今天的北京)请印《赵城金藏》,后经装帧供奉在广胜寺内。到了明代,人们曾对《赵城金藏》进行了修补,但此部经书后来的去向不为人知。直到1933年,人们才在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重新发现了这部经书。1942年,侵略晋南的日军企图劫走这部藏经。广胜寺立即派人报告八路军赵城县抗日政府。当地僧众在太岳军区和县游击大队支持下,将《赵城金藏》连夜转移。新华社太岳分社以《赵城军民协力卫护佛家珍藏抢出广胜寺古代经卷》为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刊登在1942年7月6日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务院在1950年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保护文物的法令。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初步确立文物保护的基本制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文物保护工作。199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颁布,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文物工作方针。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特别强调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文物工作方针。

16字文物工作方针是我们党对文物工作理念的继承。为什么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文明资源。文物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即使修复了也难有往日的风采神韵。同时,文物保护不能局限于抢救和保护,还要重视文物的合理利用,进而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外,文物工作的抢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是加强管理,只有管理水平提升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文物工作。

第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各国文化美美与共,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命运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人类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

(二)实践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以长期历史实践为基础,凝结着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