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篇)江苏省各设区市市长围绕“担当”谈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发言材料汇编

目 录

1.南京市市长陈之常:

坚持实干实效扛起省会担当 奋力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过硬答卷…1

2.无锡市市长赵建军:

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无锡贡献………………………………3

3.徐州市市长王剑锋:

扛起“支点”重任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5

4.常州市市长周伟:

聚精会神抓好高质量发展真抓实干打赢“十四五”收官战…………………6

5.苏州市市长吴庆文:

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8

6.南通市市长张彤:

聚力首要任务坚决扛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10

7.连云港市市长邢正军:

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12

8.淮安市市长顾坤:

勇于担当作为奋力跨越赶超努力为全省“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贡献…13

9.盐城市市长张明康:

凝心聚力共奋进实干笃行勇争先……………………………………………15

10.扬州市市长潘国强:

努力把“好地方”建设得越来越好…………………………………………16

11.镇江市市长徐曙海:

鼓足干劲奋进新征程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17

12.泰州市市长万闻华:

做好“四篇文章”开创发展新局……………………………………………18

13.宿迁市市长刘浩:

干出实实在在新业绩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19

江苏省各设区市市长围绕“担当”谈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发言材料汇编

(扬子晚报网,2025年2月16日)

坚持实干实效扛起省会担当 奋力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过硬答卷

南京市市长 陈之常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产业强市突破口,抓牢科技创新主引擎,突出项目建设主抓手,干字当头、攻坚克难,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更好扛起挑大梁、作贡献的省会担当。

打好政策“组合拳”,聚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推动新街口、元通等重点商圈提质升级,促进文商体旅展联动,培育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业态。增加高品质“好房子”供给,充分挖掘新市民和都市圈群体住房需求,巩固提升房地产市场回暖趋势。把项目建设作为“头版头条”,深入谋划推动“两重”项目,统筹推进500个省市重大项目、284个工业“双百工程”项目、352个城建项目建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多措并举稳外贸稳外资,大力培育跨境电商、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办好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着力突破大体量制造业、标志性外资、总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做强创新“主引擎”,聚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麒麟科技城、紫金山科技城建设,加快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增量项目引领石化、钢铁、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焕新,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强链,打造万亿级软件产业集群和五千亿级新型电力产业集群,深入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深化“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金融、科技服务、航运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平台经济、总部经济集群发展,打造国家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

下好改革“先手棋”,聚力激发发展内生动力活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发挥国家级

江北新区、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开放平台作用,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经开区、高新区转型发展。强化南京都市圈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

提升城市“幸福感”,聚力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抓好长江大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南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一老一幼”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京。

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无锡贡献

无锡市市长 赵建军

无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开幕会上的讲话和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坚定信心、干字当头、奋发有为,坚决扛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以新的发展实绩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无锡贡献。

一是坚决做到“敢为善为”。紧扣经济发展主线,紧盯工业经济、外贸、房地产等领域,加强高位推动、高频研判、高效服务,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抢抓政策机遇高线,强化“两重”项目的储备和策划承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扩大支持范围、降低政策门槛,创新升级太湖购物节等活动,更好激发投资和消费活力。夯实民生服务基线,一体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供给,接续办好加装电梯、物业服务、停车管理等身边实事。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聚焦“不出事、不亡人、不落空”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和“一件事”全链条治理,落实校园及周边安全提升实施方案和规范,切实筑牢安全屏障。

二是全力推动“走深走实”。聚焦做强产业能级,坚持“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持续提升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显示度,引导支持传统企业切入新兴和未来产业特别是零部件新赛道。聚焦做强科创能级,支持更多创新联合体、各类实验室建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拓展大院大所的技术、人才、公司“三个溢出”效应,持续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聚企聚人、提级提效”。聚焦做强项目能级,落实要素、政策等支持举措,确保省市重大项目前三季度全部开工,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00亿元。聚焦做强枢纽能级,加快高速“四路共建”、轨道交通“五线共建”,推动无锡(江阴)港、硕放机场、中欧班列提级扩容,助力物流降本增效。

三是积极主动“应变求变”。应对开放格局之变,统筹好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跨境电商新业态,扎实开展世界500强、“小而美”公司、在锡外资企业“三个敲门行动”,精准服务好重点外贸外资企业发展。应对产业演进之变,坚持本土企业和外部招引、中间品和终端品、高水平制造和可持续创新并重,务实推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培育。应对人口形势之变,健全生育养育支持政策,在全国10所产业适配高校设立引才服务

站,系统提升引人聚人留人环境。应对要素保障之变,深化耕地保护“三提两严”行动、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行动,加强绿电绿证的足额保障和低价供给,更好满足企业用地用钱用人用能需求,让市场主体专注产业、无忧发展。

扛起“支点”重任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